改变推广思维
社交营销彻底改变了内容和参与度早期,门户是强制的,搜索引擎是人机交互,社交媒体是人机交互。人们在朋友圈看到宝马的广告,就会争相讨论。要么是因为看到几个朋友点赞,要么是朋友没看懂,要么是因为广告的创意。
越来越多的人依靠朋友分享的文章获取信息,逐渐放弃传统的手机门户甚至新闻APP。在过去,成为一个自我传播者是非常困难的,比如你开了一个博客,你很难联系到你的家人和朋友来参观,但是有了官方微信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明星.在家人或朋友圈。 90后越来越喜欢美拍、快手等视频软件,什么都可以发,最近一段吃玉米的视频火遍了全国。
正是因为用户接收和发布信息的权利发生了彻底的变化,媒体和商家对用户失去了吸引力。用户可能几乎不需要媒体和商家,但他们离不开社交平台。
过去,流量思维只关注发现、点击、注册和购买四个指标。这与社交营销完全不同。
首先,流量思维总是喜欢买高流量的地方,比如聚在一起买门户的首页,而不是门户的频道页;社交营销正好相反,没必要买。某某大IP,但不如买某某详细不同领域的博主,或者社区媒体频道。
其次,流量思维往往只关注动作按钮和表单,而忽略了内容的形成;社交营销根本不关注动作按钮和表单,只关注内容能否引起用户共鸣并产生互动。
基本上,流量思维只关注有多少用户看过我,即CPM、CPC;而社交营销只关注有多少人认识我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微信上做广告。 ,然而它属于流量思维,也就是洗刷博主的几十万粉丝。新世祥在公众号策划的“逃离京沪广”更符合社会化营销的理念。
回顾早期互联网营销的成功,我们可以发现,流量思维是“博大精深”的,即在CAC可验证的范围内,将流量购买最大化,流量的转化漏斗不断优化。但为什么不是现在呢?
关键是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广告的信任发生了变化。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,他们的广告意识也越来越低,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个性的品牌或者朋友分享的品牌。用户对传统广告的信任度越来越低,他们越来越青睐从事社交媒体互动的品牌。比如像可口可乐的昵称瓶,杜蕾斯的雨夜。企业需要善于促进社交媒体,提供有趣的内容、帖子、视频,以真实用户的身份与用户互动,企业的品牌化和个性化。
流量思维对广告的影响会越来越大,即使广告越来越精准,说流量思维死了也不为过,交互和内容永远长存。只有通过内容和交互的相关性,才能重建用户的信任;而在用户关注度参差不齐的时代,只有信任才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和心。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CPC转化越来越难播出,竞争激烈,媒体价格都是因素,但罪魁祸首是流量思维不灵。
页:
[1]